小兒科醫生馬友乘 沒有音樂不能活


相比在音樂界聲名顯赫的弟弟馬友友,主業為小兒科醫生的馬友乘可謂默默無聞。但兩歲半就開始學琴、青少年時期在音樂上嶄露的天才絲毫不遜於弟弟的她,音樂對其來說「就像呼吸一樣,不呼吸,我就不能活」。馬友乘繼承了父親馬孝駿一手創立的「紐約青少年交響樂團」,與丈夫一同扛起父親「教授孩子們音樂這門語言」的音樂教育夢想。

「別人說我五天當醫生,七天當音樂家,所以我的一周一共有12天。」畢業於哈佛大學醫學院,如今仍擔任上州威徹斯特郡Mont Vernon學區醫療總監的馬友乘笑稱。父親馮孝駿在法國巴黎獲得音樂教育博士,是享譽中外的音樂教育家。出身音樂世家的馬友乘和弟弟馬友友一樣自幼學琴,兩歲半就開始學習小提琴,嶄露的音樂天才和弟弟馬友友不分伯仲。全家移民來美後不久,馬友乘便和弟弟馬友友一起,與著名指揮家和作曲家伯恩斯坦同台,在紐約的卡內基音樂廳登台演出。

但最終和弟弟走上完全不同的道路,未將音樂作為畢生職業,馬友乘說,曾經一直頗感遺憾,「我來美國已經十多歲,英文不太好,學習科學相對方便。」馬友乘最終大學選擇化學專業,隨後進入哈佛醫學院。但對音樂,卻是一天未曾放下:「音樂對我來說,就像呼吸一樣,我不呼吸,就不能活啊!」不論醫學院學業多忙,此後擔任小兒科醫生工作多繁重,「我從來都不忘練琴。」

馬孝駿1962年來美後,創立「紐約青少年交響樂團」,馬友友和馬友乘都是成員。馬友乘說,後來父親年邁準備退休,原先希望馬友友接手樂團,但當時馬友友已享譽國際,全世界各地演出忙得不可開交,而自己則在工作最為繁重的住院醫師階段,姊弟倆都無力接手,樂團不得不停擺。

1984年,與一直擁有樂團夢想的丈夫、音樂家達德普商議後,決心繼續父親的畢生事業,重建樂團。馬友乘說,與丈夫決心拓寬父親建立的樂團理念,從只有自己的學生,擴大到招收來自任何地方、任何程度的學生,從五歲到18歲,「我們認為音樂是一種語言,一定能讓孩子們掌握。」馬友乘說,34年來培養了數千學生,其中四分之一獲得常春藤大學錄取,如今桃李遍全球,「這麼多年來,我們秉持不拒絕任何一個學生的原則,家庭有困難的,我們就提供獎學金,只要孩子是真心喜歡音樂、願意堅持。」

樂團作為非營利組織,運營也曾陷入困境。馬友乘說,作為樂團顧問的弟弟馬友友也不吝伸出援手,譬如在2009年應下一場私人府邸舉辦的音樂會,為樂團籌款,幫助樂團走出最艱難的時刻。

明年樂團將走入第50個年頭,馬友乘說,秉持父親的音樂教育理念,一直致力讓樂團不但像「學校」,更像一個大家庭;對孩子們也不單教授音樂,更教他們熱愛音樂,熱愛生活的一切,「希望讓這個樂團能繼續下一個50年。」





文章出自: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itq8zch8bb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